王先亮
青年時,我在鹿邑縣馬鋪派出所上班。1994年深秋的一天,偶然在一位鎮干部的辦公室發現一大摞報紙,隨手一翻,見有《周口日報》《河南法制報》《法制日報》等,報上的生活常識、新聞故事和案例深深地吸引了我。當時我在基層工作,找幾張報紙并不容易,而且種類也不多。我想把這些報紙帶回宿舍看,就與那位鎮干部商量,請他喝場酒之后把報紙帶走了。
在我能找到的所有報紙中,《周口日報》是我的最愛,因為《周口日報》上有不少優秀文章,而且大部分登載的都是咱們周口本地的新聞。也就是從那時起,我與《周口日報》結下了不解之緣。
1995年寒冬,為了方便自己閱讀和保存,我決定把報紙上的好文章分類剪輯,粘貼在本子上,加上封皮裝訂成冊。說干就干,我買了剪刀和膠水,找幾本材料紙,趁空閑的時候,把報紙上自己感覺有用的文章剪下來,標注時間,分類粘貼。那時候剪報,優先選擇的是案例、生活常識等,對文學方面的文章關注并不多。
剪報不但辛苦、耗時,還要瞅機會死皮賴臉去搜集報紙,尤其是我愛不釋手的《周口日報》,只要看到總會想辦法弄到手。2000年冬季的一個夜晚,我在縣五交化家屬樓上剪報一直到深夜,打著哈欠下樓時竟發現停放在樓下新買的自行車不翼而飛。
當然了,有所失也會有所得,日積月累,我的剪報竟足足裝訂了30冊。
后來,我從基層派出所調到刑警大隊工作,隨著刑偵工作的日益繁忙、緊張,我沒有精力去讀書看報和搜集整理報紙了,于是,我就把這些珍貴的、已經裝訂成冊的剪報找個大紙箱封存了起來,暫停了這項愛好。
2017年初春,我從刑警大隊調到真源派出所工作。一次下社區走訪時,在一位朋友那里看到了幾份《周口日報》,其中一份報紙上面有副刊。看著那散發著芳香的文章,我與《周口日報》“舊情復燃”,并產生了文學寫作的欲望。后來,在幾位老師的精心指點和幫助下,我陸續在《周口日報》上發表了《書香老人》《我與讀書的故事》《我的維吾爾族朋友》等散文。文章的發表使我精神上備受鼓舞,更增加了對《周口日報》的偏愛。
最近,我找出了那個封存剪報多年的大紙箱,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翻看著一張張泛黃的剪報,想起當年搜集報紙的艱難與辛酸,往事一幕幕浮現在眼前,淚水一時間模糊了雙眼。